文化交流>技术总结技术总结

顺应自然 崇尚生态 宛自天开 —— 传统营造之自然生态法则

发布时间:2014-12-19  来源:泉州古建筑  阅读4971次

关键词:传统营造技艺自然生态法则 传承与衍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基本宗旨是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 的重要文化渊源,而这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石,顺应自然,崇尚生态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金科玉律,自然生态法则融会贯通于传统营造活动的全过 程,以精妙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营造成果呈现于世,并在传承与衍变中愈加丰富多元,精彩纷呈。本文试图结合营造实践,对这一命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传统造园自然生态观的精髓

    中国历来把园林古建营造活动称之为“造园”,因之有明代计成的《园冶》、当代陈从周的《说园》等众多的专著传世。古代的造园最初就是从依存于自然的山川河 岳和动植物生态开始的。历经数千年的造园实践,尽管人工的掇山理水、兴造土木、舞文弄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天人合一”。当代园林古建大师罗哲文在 《中国古园林》专著中指出,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主要以利用自然开始,逐步师法自然、崇尚自然、营造自然景观、移天缩地等等,将天工人巧相融合。计成在《园 冶》一书中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两句话来总结概括了历史上多少年来的经验,关键在于人巧营造之景要如原来自然景色一样,这样才能使人的身心产生接近自 然,回归自然之感”。

    对于“自然”的理解与诠释,古往今来众说纷云,道释儒三教及各学术流派赋于“自然”不同的内涵与意境,莫衷一是,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共同的,永恒的。 传统造园活动追求的“自然”,固然有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儒家的“自然比德”的精神内涵,但更刻意表达的是人与万物所具有的本然属性,即天然状态,以达到 融入自然、表现自然、天工与人巧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传统造园在演绎自然生态观方面匠心独具,变化多端,在营造技艺上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 因地制宜,因形顺势,灵活布局,顺应自然。传统造园在构思布局上,非常注重察形观势,因形顺势,即依照山形地貌、河川水系,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地形地貌愈是曲折起伏,造园布局愈是灵活多变,营造出错落有致、虚实相彰的缩微景园。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高方欲就亭,低凹可开池沼”,“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等精辟道理与造园手法,就是强调顺应自然。正因为遵循了顺应自然的构思布局原则,历代成就了无数田园风光般的都市山林,恰似一幅幅“天然图画”经典传世。

    2. 模山范水,象天法地,宛若自然。传统造园中掇山理水、泉石花木、屋宇亭榭皆为人工施作,但刻意追求的不是彰显人工化,而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瑰丽景观。

    古典园林古建营造中,不论规模大小,亦不论其功能或规制,尊天地,敬自然是准则,“天干地支”、“天父地母”的风水与尺制是必须依循的,讲究的是自然磁 场、气场和日照、风向的优选取舍。叠山以山岳为模,理水以江湖为范,小中见大,剪裁自然山水,再现自然景观。历史上,皇家兴建宫苑中屡次出现的“花石 纲”,不惜人力物力,千里迢迢征运奇石异木造园,追逐的就是“自然美”。苏州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其形、神传递的是自然生态法则,其工艺 表现的是自然大美。

    3. 因材致用,取之天然,朴素自然。自然生态法则在传统营造中无处不在,除了在规划构思上顺应自然,在营造技艺上宛若自然,建筑用材上取之天然、还原自然是又一大特色。

    中国的传统建筑本土化、地域化特征非常鲜明,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又各具地域风格的建筑流派,孕育了多元化的建筑文化。这种本土化、地域化的特征体现在建 筑用材上的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建筑工程习惯称之“土木工程”,这与传统建筑以土为体、以木为骨一脉相承。传统营造用材用料都取自天然,垒土为台(基), 夯土为墙,烧土为砖瓦,炼石灰石、牡蛎壳为灰,以木材为梁架,雕刻砖、石为装饰,油漆彩绘取材于天然植物矿物原料,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材料。《天工开物》卷 十一“燔石·蛎灰”记述了蛎壳灰的烧制:“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取来,垒煤架火燔成,与前石 灰共法。粘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这是闽地先民获取与应用海生材料的生动写照。

二、闽南传统红砖建筑营造技艺自然生态法则的生动演绎

    闽南传统红砖建筑在中华传统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它以建筑式样别具一格,营造工法技艺精巧,文化底蕴丰厚而著称,尤其在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演绎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有诸多经验值得总结传承。

    1. 择址相地:因地制宜,巧借形势

    择址相地相当于今天的规划选址。传统建筑尤其注重风水,因而在择址相地上煞费心思。传统的择址相地法则与技巧中,不乏有故弄玄虚的成分,但尊天敬地、崇尚 自然是其核心理念。历来主张巧借山水、依形就势,追求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忌讳大开大挖、截流断源、乱砍滥伐;主张坐向吉利、视界开朗,追求风和日丽、气 场通畅,以求人兴业旺。这其中就蕴涵了诸多深入浅出的自然生态法理。

    2. 建筑形制:自然亲和,宜居宜业

    闽南传统红砖建筑的形制(样式)固然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差异,地域特征鲜明,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更具自然生态特 色。从建筑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尺度、屋顶式样、通风采光设置,处处都体现顺应自然、亲和自然的匠心独具,营造宜居宜业的氛围。以闽南典型的“手巾寮”厝 为例:手巾寮是一种沿街(巷)联排的住宅或店屋。受用地限制,通常沿街(巷)面宽仅一开间,进深则几十米不等,通过“巷路”贯通全宅,通过“天井”组合单 元。闽南地区气候湿热,夏长冬短,住宅对通风、除湿、隔热的需求比争取日照来得迫切,有鉴于此,营造上充分考虑最佳风向,运用迂回的“巷路”疏导气流,运 用“梳窗”(漏窗)增加通透度,特别是充分发挥“天井”的采光、通风、承露、排水、植绿等综合功能,把可资利用的自然条件恰到好处地开发整合,最大限度地 克服了“手巾寮”的固有缺陷,营造出一方舒适的小天地。

1.jpg

(图一,手巾寮厝“天井”)

 

    3. 建筑材料:因材致用,天然本色

    自然的生土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广泛运用,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为此形成了门类齐备的系列建筑地材和精湛的工法技艺,尤其是美奂美伦的“红砖”系列建材和“蚝壳”等海生材料,彰显了闽南传统建筑的个性,“红砖厝”、“蚝壳厝”已然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作。

2.jpg

(图二,蚝壳厝)

    在开发应用自然资源、追求自然风格方面,泉州的先民和能工巧匠创造了诸多的传世佳作,“出砖入石”营造技艺堪称一绝。据史籍载,明万历年间,泉州遭遇八级 强震,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时,工匠们利用遍地的残砖废瓦碎石块,砌筑成“出砖入石”的建筑外墙,拙朴隽秀;此外,在铺砌“天井埕”、步道 小径时,也常以废弃的砖瓦碎石精心拼砌成图案、景物状,徜徉其间,妙趣横生,把自然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堪称自然生态理念演绎的精彩范例。

三、自然生态法则的传承与衍变

    传统营造对于自然生态法则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漫长过程。罗哲文先生在论述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时指出:“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听天由 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为此,探研传统营造之自然生态法则,旨在传承与弘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和经久不衰的营造技艺,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1.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所形成的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的薪火相传,成为优秀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社会仍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崇尚生态的理念,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的今天,仍是依循的法则。

    但面对空前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层出不穷的建筑新科技、新材料,面对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和快速锐减,传统营造面临 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优秀的技艺和文化,理应传承与发展,现代社会照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对挑战与机遇,一要坚持、坚守,在传承中发展。不因铺天盖地 的现代建筑流派和理念工法所左右而失去本色。历经数千年磨砺而日臻完美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就是在社会大变革、文明大发展中同步发展起来的。二要与时俱 进,在发展中传承。传统是昨天的积淀,今天的文化也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因此,要使传统营造技艺和文化富有活力,就要兼容并蓄,汲取当代建筑科技的新信息, 新成果,转化吸收,优化完善。比如运用数字化技术处理传统营造技艺的信息,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勘测、复原古建筑实体等,让传统技艺常用常新。

    2. 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持传统建筑本色

    建筑要与所在环境的生态系统调谐平衡,这就意味着要节制对自然界的索取与消耗。传统建筑对生物材料、生土材料的运用堪称“绿色”、“生态”,较之现代建筑大量使用不可降解、不可再生人工材料,对保护环境大有裨益。

但随着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日渐馈乏,对自然资源依赖度很高的传统建筑,如何既守持自然生态法则,又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过渡依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关乎传造营造兴衰的重大课题,这方面业界已经有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用新型墙体砖替代粘土砖,用复合材替代某些原木构 件等,质式、质感均不失传统建筑本色。

    3. 生态文明催生生态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可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明和资源环境条件下孕育的建筑,其蕴涵与展现的自然生态法则,是优秀建筑文化的经典。但以现代生态文明的要求审视传统建筑,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生态文明催生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合理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要素,以获取最 佳的生态环境绩效,实现人与自然的调谐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有:节约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材料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此外,还包括生态文化 环境的营造。生态建筑在建筑技术和设计方法上,通常采取: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高效利用资 源,尽量减少对自然景源、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生态建筑方兴未艾,这为传统建筑的衍进与自我完善提供了借鉴。

 

 

参考书目:

1.《中国古园林》,罗哲文著,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闽南传统建筑》,曹春平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风水学与现代家居》,骆中钊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蒋钦全,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文物古建大师罗哲文关门弟子。


0

版权所有 2019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15340号-1
电话:0595-22764666 22785088
邮箱:gjz066@163.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北路北拓7栋207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