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福建沿海地区的建筑以唐朝王审知入闽为历史的皇宫式传统建筑为主,有所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建筑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建筑物,到今天也就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司近三年来在闽南地区修缮过的文 物工程情况,以及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经验和体会进行阐述。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是历史的纪念碑。”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可以在本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闽南的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它凝聚了百姓的生活文化、工艺美术、工艺技术还有工匠们的智慧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了不破坏这一民族建筑特色,在对文物修缮过程中主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我公司近三年参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江青阳刘埯塔迁建工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海朱祠修缮保护工程”、“洛江区马甲曾氏土楼抢险加固工程”;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弘一法师故居修缮保护工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海齐云殿维修保护工程”、“洛江区河市镇濠溪桥抢险加固工程”等多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施工工程。在对每一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前,公司都组织专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施工班组等人组成项目专项研究小组进行分析、诊断工程疑点、难 点、重点问题所在,并将诊断结论形成具体可实施的施工方案,研究施工方案,以便能使工程的修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着重简述一下我公司在施工晋江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洛江区马甲曾氏土楼抢险加固工程、安海朱祠修缮保护工程过程中部分情况及经验:
(一)晋江“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著名的古长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明清多次重修。桥为梁式石桥,东 西走向,全长2255米,桥墩用条石纵横相间垒成,有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63个墩,桥墩采用“睡木沉基法”,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全桥上架石 板1300多条,桥板长度5-11米,每孔用4-8条桥板铺架,桥上置五亭、二门楼,两侧筑有护栏,并雕有狮子、蟾蜍望柱。该桥梁由于年久失修,在 2006年遭遇强台风“桑美”和2007年强台风“圣帕”的侵袭后,部分桥板倾斜、断裂和缺失,栏板松动,断裂和缺失,局部桥墩由于年代久远,基础松木腐 烂,出现下沉和歪闪现象。
本工程于2007年10月开始进场施工,施工方法主要有:
1、断裂桥板拆除:在每一座桥墩上沿途垫上枕木,上铺四条槽钢,槽钢上铺上滚动轴,现场断裂桥板均为断开两截,用其中一部手动葫芦在断裂处吊紧其中一段 桥板,另二部手动葫芦吊住另一段桥板两端,同时起吊在钢轨滚动轴上,在前方桥墩中插上一钢钎,挂上5吨手动葫芦,在断桥板一端用钢丝绳绑上,利用5吨手动 葫芦慢慢牵引移动,在搬走其中一段断桥板后,用同样的方法吊走另一段断桥板。
2、新桥板安装:同样采用拆除断桥板的运输方法,把新桥板运输到位,利用两部10吨手动葫芦,在桥板两端同时起吊就位,在桥墩上垫好垫块,填塞砂浆。
3、翻修石桥墩:一些下沉的桥墩,在桥墩上架上10吨手动葫芦,单端吊起桥板到一定高度,一部葫芦仅限吊一条桥板,在桥板下采用整毛石砌筑至相应标高,然后缓缓放下桥板,填塞砂浆,先近后远逐跨检修施工,修复历时一年。
2008年12月竣工后,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组织验收,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并受到文物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泉州“洛江区马甲曾氏土楼抢险加固工程”:
洛江曾氏土楼位于马甲后垢村,楼体坐北朝南,双层夯土石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平面呈方形,边带双护厝,回形屋面天井八角形,建筑占地面积约328.49㎡,总建筑面积㎡,内分上下两层,墙高6米余,底层由鹅卵石砌筑而成,二层墙体为三合土砌筑。
我公司在对“洛江区马甲曾氏土楼抢险加固工程”在施工前发现其原型制、原结构、原建筑构件、建筑材料都是比较特殊的,就目前市场上想购买其原建筑材料是比较 困难的,例如原墙体倒塌的底层建筑材料鹅卵石在目前市场上一时难以采购到,再加上工期短,为了能按照其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复原,公司对附近村民进行咨询, 在村民的指引下到附近有鹅卵石的小溪中进行打捞,因附近均为田间小道,打捞运输十分困难,为此耗费了相当大的工时,但因采用的材料与原有的一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有其二楼三合土墙的配比材料主要为牡蛎灰、而目前市面上的白灰粉都是用机械碾磨成品,材料质量差,为了能与材料一致,我公司组织工人选用古法 烧制牡蛎壳灰的方法,采购大量牡蛎壳进行烧制,经过加水发生化学反应,然后用人工打压过筛,进行调配后经一段时间的发酵,使其与原材料达成一致,质量相当,按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施工,修复后的墙体与原墙体融为一体,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三)泉州“晋江安海朱祠修缮保护工程”: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安海朱祠位于今晋江市安海镇人民路45号,因安海古称石井镇,安海朱祠又名石井书院,是泉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最古老的书院遗址,与泉 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安海朱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直至清朝末年废科举时停办,历久不衰,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泉南最早创建、且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也是闻名遐尔的泉州书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历史遗迹,它最核心的重要意义是,由于朱松、朱熹、朱在父子孙三代均与之具有密切的关系,被誉为“闽字开宗之地,数百年来,书院已成为晋江文化昌明的发祥地,人才辈出的摇篮,在晋江教育史上是一处极其值得纪念的地方,安海朱祠庭院宽广,正殿硬山顶,巍然耸立,杏坛、碑记犹在,仍保持古朴素净庄严的历史格局。
据史料记载,晋江安海朱祠在创建之时规模恢宏壮伟,颇为气派,并有特定的建筑规制,南宋时期它的规模以及总体布局较为突出,成为后世书院的典范,在中轴线上依次有棂星门、牌坊门廊及大成殿、尊德堂,两侧有四斋,还有左史原舍、小山丛竹亭、杏坛等建筑,大成殿做为讲学的场所,尊德堂是祭祀二朱的场所,斋舍是书院师生住宿之地,书院内还建有师生休憩的小山丛竹亭,牌坊门廊做为联系书院内各建筑物的通道走廊,这些基本规制为后世的书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中国古代书院建筑规制。曾做为书院的安海朱祠盛名一时,几经兴废,至今仍保留有仪门、两廊和正殿,现存建筑基本上是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的遗构,闽南地区尚能完整保留构架的清早期 建筑已为数不多,安海朱祠的建筑风格仍属较早期的古朴敦厚,同时它也是闽南书院建筑的一处代表性实例,无论从建筑年代,还是从建筑类型上看都堪称一处难得珍贵的文物建筑。
在对晋江安海朱祠维修工程的整个过程中,我公司专业技术骨干在施工前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审阅,并对现场现状进行勘察,由于维修前的朱祠历史上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解放后,原安海公社将办公场所搬进朱祠,并对其原有的建筑格局进行改变, 2002年进行的非原状的装饰,造成维修保护设计单位对原状的考究的困难,只能根据经验及参考相应的建筑格调对建筑进行修缮设计。我公司工程开始后,对后期搭建的建筑进行小心拆除,并组织从事文物古建修复工程有二十多年施工经验的技术骨干对现状进行细致考量、分拆,并对当地的老人进行调查取证,参考当地同 一时期的建筑物,以及在拆迁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的一些原材料、构件为依据,为此公司还组织内部技术骨干专题考证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并把恢复原型态的建议向甲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报告,经甲方多次组织文物相关专家到现场考察,同时进行专题论证,一致认可我公司的考证及建议,并对原设计部分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整个修复工程由于甲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严格把关以及本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历时近一年的时间,使这座建筑近千平方米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恢复其古朴、大方的清代原貌,赢得了各位领导、专家的一致认可,在当地群众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朱祠明间有一根φ45cm杉木,净跨度9.6m的寿梁,维修前用角铁焊架落地加固,用来支撑整个屋面,这根寿梁整个内部都被白蚂蚁蛀蚀,完全空鼓,但外皮层几乎完好无损,按照民间修复方案、这根寿梁非换不可,单材料造价起码要6万元,且材料一时也难以采购,但从文物保护维修的角度来看,这根寿梁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不应更换,应采取补强的措施,文物专家也不同意更换,专家提出北京的一些国保单位遇到类似的问题,已经采取新技术方案补强,建议我们找这类专家来指导,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这类专家并聘请到现场指导施工,修复施工完后的寿梁结构、质地强度都不亚于新更换的木材效果,外观又符合文物修复的要求。
闽南传统古建筑重实用,防震、防雨、防湿、防风、防热各方面皆有所兼顾。梁栋榫接,基石深埋,用以防震。屋顶斜度大,大门及屋内通道皆有屋盖,用以防雨。 柱础用石,或用高大石柱,民居小屋亦然,用以防湿。屋不过高,屋瓦皆用灰粘固,或压之以砖,并用瓦筒,皆以防风兼防雨。泉人甚少楼居,唯求多有庭院以种花木,亦用以防风防热,所谓“寒暑不登楼”也。古建筑的屋顶,复以双重屋瓦,一是瓦片,二是“两瓦”(望砖,泉人呼为“两”)中填以大量泥土,以防热气辐射。由于屋顶负重甚大,多以大柱大梁承载,此也是古人之防热措施。
近三年来我公司在一次次的文物的维修、抢险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文物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作为文物施工的专业队伍,在施工过 程中我们更应该严格执行文物保护修缮原则,保护原建筑形制、建筑构件、材料、建筑工艺、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应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不要做破坏性修缮。
本人因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提请专家指教。
参考文献:1、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 2、明王世懋《闽部疏》·《记录汇编》卷二百七。 3、《晋江府志》。
版权所有 2019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15340号-1
电话:0595-22764666 22785088
邮箱:gjz066@163.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北路北拓7栋207号